脈法實踐者張機 張機,字仲景,東漢時南陽郡(今河南南陽人)。約生于150-219年。張氏結合臨床實踐,著有(傷寒論)和(金要略)兩部巨著。該書是繼承(內經)、(難經)的有關基礎理論,創(chuàng)造性地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,確立了中醫(yī)辨證施治的原則,為祖國醫(yī)學理、法、學、藥的全部臨床理論奠定的基礎,對我國醫(yī)藥學的發(fā)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 張氏在診斷學上的論述:第一,確定了脈證并重的原則,所以他在(傷寒論)篇章的標題都已辯某病脈證并治,開創(chuàng)了以后脈證和參,二者并重的診斷原則。第二,他診治全身性疾病用獨取寸口的方法。例如,對傷寒、中風的診治就是如此。對雜病,特別是對脾胃病還參診脈,對婦人病還參診少陰脈,對重危、復雜病癥大部分都以謙診兩處以上的脈來參考判斷。第三,他提出了脈象分陰陽兩大類,如(傷寒論辨脈法)(卷一)指出:脈有陰陽者,何謂也?答曰,凡脈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,此名陽也;脈沉渉、弱、玄、微,此名陰液。從(傷寒論)。辨脈法雖然不直接講述脈法,但脈學確實診治的主要依據之一,并多次提到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。如脈浮者,并在表,可發(fā)汗,宜麻黃湯,這是憑脈用藥的具體運用,太陽病,先發(fā)汗不懈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,浮為在表,而反之下,故令不愈,今脈浮故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,這是憑脈闡述發(fā)病機制的體現,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轉;頗欲吐,若燥煩,脈數急者,為傳也,也是憑脈來判斷病邪進退轉變的法則。久咳數歲,其脈弱者可治,其大數者死,這是憑脈判斷病后的具體運用。由此可見,脈和證兩者為辨證的主要客觀依據,這是張氏在脈學上的一大貢獻。所以,后世認為張仲景在脈學運用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,他的著作是我們學習和研究脈證并用的珍貴資料。
相關閱讀:無縫鋼管
無錫信合盛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是專業(yè)生產銷售20號無縫鋼管,大口徑無縫鋼管,厚壁無縫鋼管,無縫鋼管,45號無縫鋼管,冷拔無縫鋼管,熱軋無縫鋼管,小口徑無縫鋼管等.規(guī)格齊全,可根據客戶需求訂做非標定尺無縫鋼管。 電話:0510-88226661
|